了解最新無人機行業資訊,領略不一樣的飛行智慧
人類與動物的區別在于,人類是更善于創造和利用工具。社會在進步,科技也在進步。我國是人口大國同時也是農業大國,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傳統農業將會逐漸被淘汰,新的農業科技將會越來也普及。植保無人機的出現給農業發展帶來了更多可能。
曬賬本 1、新裝備促進土地增效農民增收 2、打藥施肥方式:從人工到使用無人機
3、耗時:20天→半天
4、產量:2020年近3萬斤→2021年預計超5萬斤
品成果
8月2日, 內江威遠縣鎮西鎮,黃榮安來到自家的種植基地查看無花果長勢。墨綠的葉片顯出勃勃的生機,小紡錘一樣的無花果潛伏在葉片下已經泛紅成熟。
頭頂遮陽帽,帶上手套,黃榮安不時從褲兜里摸出一根鐵絲。“發現了枝干上有蟲洞的話,用鐵絲捅進去,可以除蟲。”黃榮安邊干邊說。
放眼望去,200多畝的種植基地高低起伏,大多是坡地。“有一萬多棵無花果樹,我和堂弟一塊打理。除蟲,只靠鐵絲這個小家伙肯定忙不過來,還有個‘大家伙’。”黃榮安口中的大家伙,就是大型農用無人機。
“7月初剛換了新的大型農用無人機,更結實。”無人機平時就放在黃榮安家中庫房,白色的作業箱里可加裝農藥、肥料等,通過延伸到旋翼下方的導管播撒,在種植基地施肥打藥。
啟動無人機,也是個大工程。將無人機搬到空地,黃榮安對機身、旋翼、起落架等仔細檢查,看螺絲等部件是否牢固,看電量是否足夠......檢查無誤后,離無人機五米開外,黃榮安拿起操控手柄,用搖桿和按鈕控制無人機的姿態。懸停,上升,前進,機翼旋轉帶起的風把旁邊的樹木葉片吹得嘩嘩作響,無人機徑直奔向種植基地上空進行作業。
這一套流程,復雜程度和要求的精細度并不低,不過黃榮安已經駕輕就熟。1989年出生,作為“準90后”,他大學學習的是焊接技術與自動化專業,對這類農機的操作上手快,已經成為方圓十里八鄉有名的“飛手”,不僅給用無人機給自家果園施肥打藥,也承接周邊鄉鎮的“外包”業務。“以前這塊地靠兄弟倆人工施肥打藥,一輪下來至少要20天時間,現在用無人機最快只需要半天。”
黃榮安的家,就安在高低起伏的種植基地里一塊平地上 。客廳墻上,掛著他去年參加第六屆中國·威遠無花果采摘節的嘉賓證,電腦桌上則是他被授予“無花果產業發展先進個人”榮譽稱號的牌匾。
證件和榮譽,見證了他的身份轉變。之前,他離開威遠在廣西打拼,成為東風柳汽的員工,工作了五年。離開穩定的崗位,他為何愿意回到家鄉土地里“掘金”?
答案從他身上穿的工服說起。藍色的工裝胸前印著“金四方”三個字,這是威遠無花果龍頭企業的名稱。目前,黃榮安所使用的化肥、農藥、農機等都由合作企業金四方果業提供,極大節省了種植基地維護管理成本。“這塊成本今年大概估計在六七萬元左右,我們兄弟也不用掏一分錢。”黃榮安介紹。
“企業提供硬件支持,創業青年有知識,兩者相聯結,有望讓更多的人才在土地上掘金。”威遠縣無花果研究所所長李金平介紹,威遠正在推廣“BEC”模式,該模式即“龍頭企業建基地、適度規模托管給返鄉青年人才、進入豐產期后合作經營”的模式。
返鄉青年以勞動力和技術占股,代管生產基地,重點解決無花果品質、基地管理等問題;企業專心升級加工生產線、拓展市場等。雙方負責不同的環節,既降低了青年人才返鄉創業的風險和成本,也為無花果產業長遠的發展打下基礎。
看準家鄉無花果產業的基礎和完善的支持政策,2019年,黃榮安回到家鄉威遠的土地上追夢。
“年輕人有知識,有文化,要在土地上創造更大的價值。”黃榮安表示,去年無花果產量接近三萬斤,今年無花果進入盛果期,估計產量能突破五萬斤。“經驗越來越足,管理越來越規范,果園明年產量還能繼續增加。”
目前,威遠縣已利用“BEC”模式建成無花果融合發展產業園3000余畝,吸引26名青年人才返鄉。“我還有一個夢想,2023年世界無花果大會在威遠舉辦,到時候要讓世界各地的人都來品嘗我種的無花果 。”黃榮安表示。
全球鷹無人機飛行學院位于“中國無人機之都”之稱的深圳。擁有超60000平方米的軍方批復合法空域;是中國民航局華南地區指定考點,同時也是經中國AOPA審定合格的培訓基地。擁有多年豐富的教學經驗,憑借較高通過率及取證數,已有超過20000名學員順利畢業。